
- 帖子
- 4788
- 主題
- 2229
- 積分
- 5383
- 在線時間
- 656 小時
|
道家養生之法
道家養生之靜功養生法
養生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她包括道教養生、佛教養生以及家庭養生等等。其中道教養生在最近幾年一直深受人們的青睞,因為它在一定程度陶冶了人們的情操,最終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那麼,靜功何以能有益於一些疾病的治療呢?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長期悶悶不樂的話,很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道教養生上指出,要想控制疾病的發生,就要先從靜心上開始。
凡一切本元虧損之病,如頭暈、腦脹、眼花、耳鳴、心跳、膽怯、失眠、惡夢、情緒紛亂、遇事善忘、上重下輕、肌肉瘦削、少食不夠營養、多食不能消化、工作不耐疲勞、生活不感興趣,這些症狀,服藥難見功效,檢驗身體又不知病在何處,唯一的方法,只有靠病人自己用靜療養,可望痊癒。前不久我曾在報刊上讀到一篇介紹〈靜坐冥想的療效〉的文章,文章也認為,靜坐冥想,方便、容易、不花錢,對心身卻大有裨益。有益於增強免役力、調節心臟與血壓;能有效減緩慢性疼痛和幫助治療癌症。
從理論和實踐中道教認為,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守,心滅則神活。要在一個「神」字,「神」在則形健,也就是人們形容一個人健康總是說真精神。所以在古代有一個叫郭伯康的人遇到一位仙翁傳授他保身衛生之術就告誡他說:「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對此,陳攖寧先生也說:人們身體上原有天然抗病的力量,但因身體衰弱或遇到其它障礙,致使抗病力量發揮不出來。靜功即是幫助他消除障礙、恢復自己本能,把原有的力量發揮出來,病就可望逐漸向愈。
道家養生思想
道家養生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大家所提出的哲學思維。他們的學術思維在中醫攝生學的構成進程中發生過必定的影響。
道家所建議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實質及其天然循環的規則。天然界萬物處於常常的運動改變之中,道便是其底子規律。《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就是關於「道」的詳細論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契合天然規則,才能夠使人長命。這是道家攝生的底子觀念。
道家思維中,「喧囂無為」、「返樸歸真」、「適應天然」、「貴柔」等建議,對中醫攝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推進。
1、喧囂無為
喧囂,在這裡首要指的是心神安靜;無為指的是不草率行事。詳細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喧囂無為以養神長命的思維,一向為歷代攝生家所注重,滲透到攝生學中養精力、調情志、氣功扶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形神兼養
攝生倡議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定有必定的養形作用。《莊子·故意》說:「新陳代謝,熊經鳥申,為壽罷了。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扶引術是道家所倡議的,從其發生開端就是用於健身、看病、防病的。
道家的天然攝生思維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很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事必躬親,體會作用,一起還論述發揚彌補老莊攝生思維,撰述作品,輔導後人。
3、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重生的東西是軟弱的,但卻賦有生命力;事物強壯了,就會導致變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軟弱者,生之徒」。若是常常處在軟弱的位置,就可以防止過早地變老。所以,老子建議無慾、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開端的單純狀況,即所謂「返樸歸真」。
養生宜動靜結合
世人皆云:「生命貴於運動。」可見運動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但過度運動也足以為害致病,即「勞大疫大」,故動靜相宜方為人體健康之本。
古人云:「太上養神,其次養形。」養神與養形是人攝生之大法,它為歷代人們所遵行,更值得今人研究探索,動靜兼修做到「形與神俱」,實乃養生之最高境界。
運動是養形的根本措施,所謂:「養生莫善於習動。」其對於生命的重要意義,早為古人所闡明,如朱丹溪說:「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也恆於動。」人體缺乏運動,其害非淺,《呂氏春秋》認為:「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處於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梮為聾,處目則為蔑為盲」人們早就認識到缺乏運動可使精氣鬱滯,致生諸病。《素問·宣明五氣篇》也曾記載坐臥太久的危害,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據此,明代李梃告誡:「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壽世保元·飲食》也云:「食後便臥,及終日端坐皆凝結氣血,久即損壽。」老年人臟腑虧損,氣衰血澀,一旦靜息太過,其後果往往是嚴重的,在臨床上,嘗數見體弱老人,退休後,終日坐臥,反致速逝,究其原因,實乃靜而乏動,氣血不行之故也。
華佗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則強調,流水之常新,戶樞之晚朽。「以其運動故也。」因此他要求老年人常行導引。「禮拜一曰勿住,不得安於其處,以致壅滯。」歷代諸家所論,無不闡明運動對健康長壽的重要意義。
但世間萬物皆各有度,過度運動可致害為病,《素問·宣明五氣論》論五勞所傷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之說,《莊子·刻意》也有「形勞而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之論述。可見勞傷過度,精竭行消是致內傷虛損之病因,李東垣認為:勞役過度可致脾胃內傷,百病由生,葉天士醫案也記載有過度勞形奔走可致百脈震動勞傷失血之證。
因此古代醫家也十分重視勞動的節度,華佗指出:「人欲得勞動,但不當自使極。」孫思邈也說:「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勘耳。」同時,他還認為,老年人更應注意「身無妄動……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倡導量力而行,徐緩圖功。
如上所述,人體運動須有常有節,動靜結合,形勞不倦,方能有益於健康。正如《內經·上古天真論》所云:「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道家養生:人體自身補腎法
腎臟是人體中一個重要器官,對人們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人在忙於工作時,而忽視的身體健康,常常會出現腎虛的現象。對於腎虛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道教養生中的方法來進行調理,長期堅持的話,會有效的控制病情的發展。下面,我們就和三九養生網小編一起來瞭解下道教養生之人體自身補腎法吧。
人體自身補腎法是需要每天堅持練習才會有效果的一種方法,朋友們一定要嚴格按照規範來做,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具體方法是:每晚臨睡前將兩手背緊靠腰部,仰臥於床上,5-10分鐘後,其熱感會逐漸傳遍全身。開始時,雙掌被腰壓住會出現麻脹現象,3-5天後即可適應消除,雙腿會感到輕鬆靈活。常酗酒的人,腦門還會滲出汗珠,有的腰部會出汗。這是因為人的兩手外勞宮緊貼二腎後,雙掌的熱量直接溫煦了二腎,將腎內虛寒之氣逼出,通過運行,變成汗水排出體外。
尤其是晚上10點半至11點,是亥時尾、子時頭,此刻地氣最旺,地氣通過內勞宮吸入,穿過外勞宮直接注入二腎,伴隨二掌的熱量和五行之氣,溫煦了二腎。不論是晚上,還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堅持兩手背緊貼兩腎半小時,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腳冰涼、麻痛,可將左腿架於右腳脖子上,20分鐘後,腿腳便會變熱。倘若每晚再用熱水泡腳,然後按摩兩腿根部的「氣沖」穴,並反覆揉擦兩腳心的「湧泉」穴,反覆拍打、叩擊、推揉、按摩兩腰出的「腎俞」穴,則效果更佳。
堅持運用外勞宮補腎法,再加上小指頭提水法的鍛煉(手指頭有許多神經末梢,聯結五臟六腑,例如右小指頭通腎,主宰生長、發育、生殖、強壯,開竅於二耳與二陰;左小指頭通膀胱,是人體主持水液的代謝,它通肺、通胃、通腎)。常練小指頭提水法可以強腎。
日本有些人長期用此法強腎後,70多歲還能生育。倘若再添加以膝蓋逆時針走路法(走圓圈路)的鍛煉,靠人體自身練出的功能,就能治好上述的腎虧、腎衰之疾患。
道家養生:養睛明目保健法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眼疾的困擾。眼睛是人們心靈的窗戶,但眼睛一旦出現問題,將會給患者的身心戛納看那個造成巨大的影響,在道教養生中指出,養睛明目保健法可以有效的避免眼疾的出現,下面,具體來瞭解下吧。
道教養生認為,眼睛與人體的其他器官息息相關,在道教的修煉方法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道達到明目的效果,一起來瞭解下養睛明目保健法吧。
熨目法:黎明起床,先將雙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熱後一手掌熨貼雙眼,反覆三次以後,再以食、中指輕輕按壓眼球,或按壓眼球四周。
運目法:兩腳分開與肩寬,挺胸站立,頭梢仰。瞪大雙眼,盡量使眼球不停轉動(頭不動),先從右向左轉10次,從左向右轉10次。然後停,放鬆肌肉,再重複上述運動,如此3遍。此法於早晨在花園內進行最好,能起到醒腦明目之功效。
低頭法:身體取下蹲姿式,用雙手分別攀住兩腳五趾,並稍微用力地往上扳,用力時盡量朝下低頭,這樣便有助於使五臟六腑的精氣精氣上升至頭部,從而起到營養耳目之作用。
吐氣法:腰背挺直坐位,以鼻子徐塗吸氣,侍氣吸到最大限度時,用右手捏住鼻孔,緊閉雙眼,再用口慢慢地吐氣。
折指法:每天堅持早晚各做1遍小指向內折彎,再向後搬的屈伸運動。每遍進行30~50次並在小指外側的基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50~100次。此法坐、立、臥皆可做,堅持經常做,不僅能養腦明目,對有白內障和其它眼病者也有一定療效。
道家養生中的睡眠十法
道家有睡功,睡眠是道家養生的第一要素,在道家養生中睡覺的時間在晚21:00~早上3:00之間,此段時間為一日之冬,冬主藏,宜睡眠,如冬藏不足則春夏無神。但道家睡眠也講究方法。睡眠需注意以下十則方法。
一,臥室環境潔而靜。室內要做到清潔衛生,空氣流通,室溫適宜,周圍安靜。
二,床上用品要適宜。被褥要軟輕舒適,經常晾,勤拆洗。枕頭高低要相當,一般成人枕頭高5 ̄8公分為宜,枕芯應選用透氣性大、流動性好的蕎麥皮、穀殼最理想。
三,情緒要平穩。忌憂慮惱怒,要做到恬淡虛靜,心神安定。
四,睡前不飲食。臨睡進食,增加其胃腸負擔,也使人撐脹飽悶,既影響入睡,以易導致肥胖。另外,晚間要忌用濃茶、咖啡和酒。在睡前可喝杯熱奶或聽聽音樂,能幫助機體放鬆,容易入夢鄉。
五,睡前一盆湯。這一盆湯是指在臨睡前用熱水泡腳。它能引血下行,安定心神。
六,避免劇烈地活動。臨睡前避免跑步、打球等劇烈活動。它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臟腑代謝率增強而導致不易入睡。
七,睡中不蒙頭。蒙頭掩面,呼吸困難,容易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及身體蒸發出的有害物質,不利於身體健康。
八,睡眠姿勢要科學。仰臥睡眠,人體肌肉不易放鬆,且手易搭胸,多生惡夢;伏臥睡眠壓迫胸部,影響呼吸心跳。右側臥位最為科學,心臟不受壓迫,呼吸通暢,還有利於胃的排空。
九,睡中忌張口。張口睡眠,肺臟易受冷空氣和灰塵等的刺激,有損健康。兒童張口睡眠久,則易前門牙突出和影響頜部的正常發育。
十,頭朝東睡,有益健康。由於地球軸心為南北、東西向旋轉,睡覺時頭朝東與地球旋轉方向恰好一致,身體得以放鬆,使人感到舒服。
一個科學的睡眠是一切養生的基礎,學習道家養生,也要首先學習道家養生中的睡眠養生。在合適的時間用適當的方法睡眠就可以起到明顯的效果。
道家養生中「睡眠10不宜」
俗話說「一夜不睡,三日不醒」,我們也有親身體會,加一個夜班,或看一個通宵的電影,第二天就是睡一天也補不過來,這充分說明了睡眠不合理方法不當,都不利於人們的精、氣、神的恢復,保持良好的睡眠,對於養生健身、延年益壽非常重要。
飲食有忌宜,睡眠亦有忌宜。古人曾對睡眠加以總結,總結出了睡眠「十不宜」,可引以為戒。
1 睡眠不宜仰俯。睡覺不能臉向下,也不能直挺挺面朝上。趴著睡影響呼吸、心跳,也易做噩夢:仰著睡則四肢肌肉不能放鬆易疲勞,且手易搭胸,也易做噩夢。應該向右側身屈膝,所謂「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向右側臥不壓迫心臟。當然左右變換睡姿也可以。
2 睡前不宜憂慮。睡時一定要專心安穩思睡,不可想事。若睡前過多思考問題,甚至憂愁焦慮,則心神不得安靜,不但會失眠,而且對身體的損害更大。
3 睡前不宜惱怒。只有達到「神靜志和,心境安寧」的境地,才能進入熟睡狀態。《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凡情志的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從而導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惱,亦應防止任何情緒的過激。
4 睡前不宜語言。中醫認為:肺為五臟華蓋,主出聲音。凡人臥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則易耗肺氣,既傷氣,又損津液。這好像鐘磬一樣,不懸掛不能發聲。另外,睡前說話過多也會使精神興奮,思想活躍,影響人睡,導致失眠。
5 睡前不宜過饑過飽。「飽食偃臥則氣傷」。飽食即臥,則脾胃不運,食滯胸脘,化濕成痰,大傷陽氣。如果飢餓狀態入睡則飢腸轆轆。也難以入眠。因此,不妨睡前吃少許食物後稍休息一會再睡;若夜臥以後,在床上進食,則對身體更為不利。
6 睡前不宜大量飲水。飲水損脾,水濕內停,夜尿增多,甚則傷腎。睡前更不宜飲茶、咖啡等興奮飲料,煙酒亦忌,以免難以入睡。
7 不宜對燈睡臥。《老老恆言》說:「就寢即滅燈,目不外眩,則神守其捨。」在燈光中人睡,心神不寧,即使入睡也不安穩,淺睡期增多,容易醒來,因此睡前必須關燈。
8 睡眠不宜張口。張口呼吸有好多缺點,不僅不衛生也不雅觀,而且還容易使灰塵與冷氣進入肺胃,對健康極為不利。因此當習練閉口睡眠。
9 睡眠不宜掩面。有的人喜歡蒙頭而睡。蒙頭睡覺既容易導致呼吸不暢,又會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對身體健康有害。唐代孫思邈的「冬夜勿覆頭,得長壽」,以及古代的「三叟歌」中有「夜臥不覆首」之語,均說明蒙頭睡覺對身體無益。
10 睡眠不宜當風。人體在睡眠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最易受風邪侵襲。因此,臥不可當風,「背受風則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夏不當風及坐臥露下。」意思是說,即使是炎熱的季節,也不要貪圖涼意,臥處當風,要避風而睡。
朋友們是不是以前沒有注意到睡眠有如此多的講究呢,以後應該注意上面的十不宜,把道家的睡眠養生之道運用到生活中,提高睡眠的質量。
養神是養生的精髓
中醫學認為,精、氣、神乃人身之三寶,是祛病延年的內在因素,精與氣又是神的物質基礎。
精氣足則神旺,精氣虛則神衰。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神,在人體居於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古代養生家強調指出:「神強必多壽。」這裡所說的「神強」實為腦神健全之意。只有腦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動、臟腑協調、肢體運動、五官通利,全身處於陰陽平衡的正常生理狀態。所以說,精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又在於養神。
古往今來,醫家、道家、養生家們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排除雜念。保持心地純樸專一,順乎天理,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他們認為「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著名醫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病都卻。心病還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
神祇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亂。傷神則神衰,神衰則健忘失眠,多夢煩亂;神不守舍則發為癲狂,甚則昏厥。安神者在於七情適度,喜、怒、憂、思、悲、恐、驚各有法度,適可而止。「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五臟所傷則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則神志衰減,神志衰減則諸病叢生。以上三者又相互聯繫。互為因果。現代醫學也證實,人類疾病有50%~80%是由於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如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衰弱等。
對於養生,中醫有「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精養,精養不如神養」的說法。所謂養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衛生。要做到安靜和調,神清氣和,胸懷開闊,從容溫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起居有常,養其神也」。如果人們只注意養身,加強飲食營養,不懂得養神,不善於養神,是難以獲得健康長壽的。自古以來無數事例表明,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能過古稀之年者不多見,而胸懷開闊情緒樂觀者,往往可享高壽。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生於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人進入老年之後,由於社會角色、人際關係、健康狀況、性格情緒等都會發生改變,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產生孤獨、憂鬱、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從養生角度講,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樂觀情緒、高尚涵養和歡暢心境,對延年益壽意義重大。因此,老年人在注重「養身」的同時,更應重視「養神」與「調神」。
古醫籍《壽世保元》有詩云:「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大意是:人欲延年百歲,首先要斂氣保精以養其內在精神。的確,「養神」是養生的重要內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長壽。
總之,祖國的中醫養生,著重精神。神的充耗安亂,關係到人的健康長壽,養生應當養神。人們若能遵循古訓,修德養性,培養情操,健腦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 |
|